哈尔滨乌侨

 

每当说起二十世纪初的哈尔滨,说起中东铁路建设 以及其他发生在中国东北地区(当时惯称“满洲”)的 事件时,常常能听到“哈尔滨俄侨”这种说法。这里所 谓的“俄人”指的是在俄罗斯帝国统治下拥有斯拉夫血 统、信奉东正教的侨民。

此外,那时来自乌克兰的侨民也对哈尔滨的生活起 着相当大的影响。1936年2月,研究此课题的学者施列 济科在《远东》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在满洲的乌克 兰人》的文章。文章指出,根据东北地区人口普查的官 方统计,仅哈尔滨就拥有大约3万俄侨和乌侨(数据没 有区分俄罗斯人和乌克兰人)。“然而,凡是熟悉哈尔 滨的人,凡是去过商店和办事处的人,不容置疑,都清 楚这3万人中大部分都是乌克兰人。也就是说,至少有 15000名乌侨在哈尔滨生活。”

根据乌克兰组织于1917年末在东北的人口普查资料 显示,共有22000名乌克兰人在哈尔滨以及中东铁路沿 线城市居住。显然,乌克兰人在哈尔滨政治、经济和文 化生活中都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哈尔滨旧地图上很多街道的名字,明显是由乌克兰 人命名的,例如:基辅街、小基辅街、哈尔科夫街、日 托米尔街、利沃夫街、舍甫琴科街、果戈理街、波迪尔 街。虽然后来大部分的街道都改名了,但果戈理街这个 名字一直沿用至今……(照片1)。

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乌克兰人作为中东铁 路的建设者来到了满洲。其中一部分人来自俄罗斯远东 地区,也就是现在的阿穆尔州和滨海边疆区。当时的俄 罗斯远东地区聚集了一群来自乌克兰的农民,他们被称 为“绿楔”或“远东乌克兰人”。

铁路建设工作提供了就业机会和不错的收入,这正 是大部分乌克兰农民迫切需要的。工程竣工后,很多乌 克兰工人留在中东铁路局继续工作。

乌克兰人在哈尔滨开展各项文教活动,他们力求 保存自己的民族特质,组织大型的慈善工作,提供广泛 的法律援助,其中不乏有乌克兰杰出的教授、律师、教 师、企业家和著名演员。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维克托· 阿尔卡季耶维奇·库利亚布-科列茨基,同时兼任乌克 兰同乡会主席。这位电气工程师、优秀的专家和讲师,同时也是哈理工的创始人之一,后来,他成为另一所俄 罗斯在哈尔滨建立的高等教育机构—满洲大学电气与机 械系的系主任。

戏剧

在中东铁路沿线城市到处都可以见到由乌克兰人 组成的大大小小的业余剧团和合唱俱乐部,上演着乌克 兰戏剧和音乐会。这些进行巡回演出的剧团里不乏有很 多专业的剧团,其中最出名的是乌克兰克拉皮夫尼茨科 依戏剧团,克拉皮夫尼茨科依是一名优秀的演员和剧作 家。演出剧目包括乌克兰民俗戏剧和历史戏剧。该剧团 的足迹已踏遍整个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东北,包括哈 尔滨和旅顺。同时代的人这样评论道:“拉皮夫尼茨科 依戏剧团的演出给我留下了强烈的印象。”被乌克兰戏 剧所激发的民族情感同演出一样有着重要的意义,唤醒 了人们那颗思念着祖国的飘摇之心。

乌克兰同乡会让哈尔滨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深 受哈尔滨人喜爱的乌克兰民族艺术就此繁荣兴旺起来,并出现了很多杰出的乌克兰戏剧团、轻歌剧剧团和合唱 团。戏剧团上演了《多瑙河彼岸的查波罗什人》《啊,不要格里秋!》《纳塔尔卡-波尔塔夫卡》《五月之 夜》《伊万·库帕拉之夜》《单相思》《平安夜》等剧 目。别斯涅奇娜娅是当时著名的女演员,鲁克莎是合唱 团的指挥,而另一位乌克兰杰出的音乐家、世界著名小 提琴家亚历山大·阿尔塔蒙诺维奇·基加利也是在那时 迈出了踏上音乐舞台的第一步。

还有一个专业的乌克兰戏剧团也在远东地区进行巡 回演出,那就是由演员卡尔梅柳克·卡缅斯基率领的戏 剧团。1916年11月至1917年3月,整个冬季剧团都在哈巴 罗夫斯克巡回演出,见证了二月革命的爆发;1917年4月 剧团在布拉戈维申斯克演出,并于夏季来到哈尔滨。

哈尔滨市第一所音乐中学以毕业于基辅音乐学院 的自由艺术家巴拉诺娃-波波娃的名字命名,于1918年 10月开班,共开设了合唱班和音乐理论与视唱练耳班两 个班。尽管早些年,包括戏剧在内的各类艺术在哈尔滨 蓬勃发展,但哈尔滨人全身心地被轻歌剧所吸引住了。不少优秀的艺术家也来到这里演出,例如,基辅剧团的 女演员玛西尔(女高音)和男低音歌唱家卡尔拉肖夫就 曾一起来到哈尔滨,参与了戏剧《吉卜赛人之爱》的演 出。

《哈尔滨公报》在1903年高度评价了乌克兰戏剧所 取得的成就,并对由于公众更青睐乌克兰剧团而致使俄 罗斯戏剧在当时的哈尔滨受到巨大损失表示遗憾。该报 指出,“只有乌克兰剧场宾朋满座”,认为这一现象与“ 乌克兰人对艺术热忱的爱”密切相关。

乌克兰俱乐部

相较远东其他地区而言,俄罗斯政府对中东铁路一带 的管理较为宽松,因此哈尔滨乌侨决定在戏曲团和合唱团 的基础上建立合法的、更加严肃的机构—乌克兰俱乐部。乌克兰俱乐部是第一个在东北建立的乌克兰官方机构。

经中东铁路局批准后,乌克兰俱乐部于1908年1月 20日举办了盛大的开幕式。随后,第二家乌克兰俱乐部 出现在圣彼得堡,直到第三家俱乐部才开在了基辅。

乌克兰俱乐部成为乌克兰人社会活动的新的组织形 式,从根本上代替了村社(革命前乌克兰农村的一种组织 形式)。说起俱乐部这种形式,首先会认为它是一种打发 闲暇时光的组织,实则不然,这只是它的伪装,它更多 地从事严肃的民族活动。乌克兰俱乐部汇聚了大部分的 城市知识分子,和村社一样,俱乐部也履行文教任务,开展乌克兰人的讲座,上演戏剧和音乐会,与此同时,俱乐部从经营娱乐活动演变成了主营教育活动。

随着乌克兰俱乐部的成立,哈尔滨乌侨的生活在某 种程度上变得有组织性和规律性。俱乐部初期运营阶段 共吸引了300名会员和支持者。俱乐部里设有图书阅览 室,大部分的图书由会员捐赠。俱乐部里还有业余戏剧 小组和合唱小组。戏剧(主要以乌克兰轻松喜剧为主) 在俱乐部内上演,严肃的歌剧及音乐会则在珀苏穆特大 剧院或者位于码头的商业大会上举办,有时也会在丹尼 洛夫码头马戏团和铁路大会上演出。

1917年二月革命后,俱乐部会员积极参与社会和政治活动;1917年7月,俱乐部理事会的会员全部被选为乌克 兰东北地区拉达的成员,身负维护东北乌侨利益的责任。

乌克兰俱乐部在哈尔滨存在了近20年,对满洲及整 个中国的乌侨公共生活的形成和发展发挥了突出作用。俱乐部旨在追求纯粹的文教目标,即唤起当地乌侨对祖 国的关注,让他们了解本民族的历史、文化、音乐和语 言,以及为其成员提供物质援助。

每年二月份(旧历)的前20天,俱乐部都会举办“ 舍甫琴科日”,来纪念诗人塔拉斯·舍甫琴科的诞辰与 忌辰 (照片2)。“舍甫琴科日”起源于乌克兰,由十 九世纪乌克兰的学生发起,很快该节日就变成了乌克兰 民族团结的体现。此外,俱乐部还举办李森科纪念日、弗兰科纪念日,上演音乐会和戏剧,以及开展其他形式 的民族文化活动。

乌克兰之家

那个时期,乌克兰俱乐部最重要的活动方向就是 支持乌克兰学校,发展特色建设。应乌克兰俱乐部的要 求,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乌侨霍尔瓦特以优惠的价格卖 给了俱乐部一块空地用于建设新大街,中将霍尔瓦特本 人也亲自参与了地方竞选。为了募集资金,俱乐部实 施了一系列举措, 如举办拍卖会、慈善交易会,发行无 息公债等。这些举措中,有一项是发行捐款签名单和邮 票,这些东西代表着建设中的一砖一瓦,并以砖头的实 际价格出售。

乌克兰之家奠基仪式于1918年5月举行,多位荣誉 嘉宾列席。奠基仪式上还举办了奠基石拍卖会,第一块 奠基石被著名的企业家帕特里·舍甫琴科和伊万·舍甫 琴科兄弟以3500卢布的价格拍走。第二块奠基石被苏什 科用1500卢布纳入囊中。越往后,奠基石拍出的价格越 低,最后一块以1卢布的价格被买走了。拍卖会共募集 到1万卢布的资金。

俱乐部继续为建设募集资金。为此,俱乐部在哈尔 滨最好的可容纳400人的马迭尔饭店举办盛大的舞会,并在舞会上演出戏剧《多瑙河彼岸的查波罗什人》,舞 会的门票共卖出了5万卢布。为最富有的公民摆好所谓 的“茶杯”,募捐也就实现了。俱乐部用募集到的资金 开始建设属于乌克兰人民之家的新大街。当地报纸这么 写道:“乌克兰人就像蚂蚁一样,正在努力建造自己的 家”。最终,第一栋大楼于1918年秋竣工,第一所乌克 兰小学也紧随其后建成了。

乌克兰之家与1920年全面竣工,包括一座三层的宏 伟壮丽的主楼和多座侧翼建筑及院内建筑,波克罗夫斯 卡亚大教堂(建于1922年)、乌克兰小学、第一所乌克 兰混合中学(建于1920年8月)、图书馆和剧院也位列 其中。

乌克兰学校

1916年10月2日,远东地区第一所乌克兰学校举办 了盛大的开幕式。乌克兰俱乐部理事会预计招收50名学 生,但由于孩子太多,最后招收了100名男女学生。在 乌克兰之家落成前,孩子们在铁路学校上课。尽管采用 俄语教学,但老师会带着孩子们学习乌克兰书籍,教他 们乌克兰歌曲,举办各类晚会,甚至还教孩子们研究乌 克兰学。

1921年秋,乌克兰俱乐部准备了一栋三层大楼,取 代了之前的小学,这栋大楼为拥有7个年级的混合制中 学所有。

还有另一个自发的组织形式影响了哈尔滨乌侨的生 活,这个组织叫做“启蒙”。这是一个集民族、文化、教育于一体的社会团体,于1868年在西乌克兰(加利西 亚)成立,当时那里还属于奥匈帝国的一部分。1905至 1907年俄国革命期间,“启蒙”在远东地区广泛扩张,随后传入了东北地区。“启蒙”旨在促进乌克兰文化的 发展,重点教授乌克兰人民本国语言。为了实现这一目 标,“启蒙”打算发展出版业,开展文教活动。值得一 提的是,在俄罗斯帝国参议院于1908年6月18日颁布的 第9120号法令中,乌克兰社会组织“启蒙”被列为不可 靠组织。

波克罗夫斯基教堂

波克罗夫斯基教堂(圣母守护教堂)是与乌克兰 有关的、保留至今的哈尔滨名胜古迹。这座教堂至今还 被称为“乌克兰教堂”并非偶然,原因在于:起初,乌 克兰学校位于果戈里大街上的乌克兰之家内,1922年11 月,学校划出了一个教室作为教区教堂。这是哈尔滨第 一所用乌克兰语作祈祷仪式的教堂。1924年,在滨海边 疆区牧师尼古拉·特鲁凡诺夫的引领下,教区公社积极 发展壮大,并诞生了建立大教堂的想法。足够的钱已经 准备好了,人们请求当局将旧墓地的土地划给他们建造 教堂,并于1928年得到了批准。

由于资金问题,乌克兰俱乐部于1927年关停,俱乐 部将所有动产和资金转移到了圣波克罗夫斯基教堂教会 的名下。此后的几年间,教堂成为前乌克兰俱乐部会员 以及老一辈哈尔滨乌侨社会生活的中心。

尽管乌克兰俱乐部在艰难的条件下开展各项活动,但它依旧在其运营的20年里成为哈尔滨乃至整个东北乌 侨社会生活的组织中心和领导中心。乌克兰俱乐部积极 组织民族文教活动,促进了民族传统、语言和文化的保 护,发展了民族自我意识,将哈尔滨乌侨这个独特的民 族团体与民族文化利益团结在了一起。

报刊

除了俱乐部、民族学校、专业和业余文化机构(剧 院、合唱和舞蹈兴趣小组)以外,乌克兰语的报纸、杂 志和书籍对民族团结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哈尔滨和整个东北地区的乌侨与俄罗斯帝国统治 下的乌克兰人,甚至与莫斯科和圣彼得堡的乌克兰组织 一样,都拥有共同的精神生活,即保持与祖国乌克兰的 紧密联系。一战前夕,哈尔滨共收到20余份乌克兰人发 来的报纸,其中包括美国报纸《自由》。特别是在1914 年,仅基辅报纸《拉达》就收到了23份。

哈尔滨出现了乌克兰语的私人期刊。哈尔滨乌克 兰俱乐部开始发行报纸《乌克兰俱乐部公报》,首期 于1917年6月21日出版。随后,出现了《走向渴求知识 与光明的人们》的刊物,乌克兰东北地区拉达发行了周 刊——文艺政治与经济报《作物》,主要刊载关于乌克 兰历史、人民生活,以及远东地区乌克兰组织的活动 的文章。新期刊宣扬“共同努力为我们的母亲乌克兰服 务”的宗旨。著名的乌克兰活动家库库鲁扎任期刊的编 辑;1917-1918年间共发行了34期期刊。1920-1921年哈 尔滨出现了周刊《进步》和月刊《生活需求》。

1919年,乌克兰满洲地区拉达专门为学校出版了教 材,其中包括《乌克兰简史》,两本文选《第一读物》 和《亲生的萌芽》及《小学识字课本》。哈尔滨的乌克 兰俱乐部还在期刊上刊登了民族颂歌《乌克兰仍在人 间》的曲谱,以及诗人舍甫琴科的肖像。

村社

对于乌克兰人民而言,1917年二月革命不是社会性 的,而是民族性的革命。远东地区的乌克兰人在取代了 形形色色的革命委员会后,建立起民族组织——村社。村社成为俄远东地区、中国东北地区(包括哈尔滨)乌 克兰人民运动的主要的组织形式。

乌克兰人民运动组织结构的第二阶段是成立乌克 兰地区拉达。首先建立的是乌克兰东北地区拉达,它将 东北中东铁路一带的所有的乌克兰组织团结到了一起。乌克兰东北地区拉达由哈尔滨乌侨于1917年7月16日成 立。拉达成员包括15名公民代表(包括乌克兰俱乐部理 事会的全体成员),15名军人和4名妇女。莫佐列夫斯 基博士当选为乌克兰东北地区拉达的主席,特瓦尔多夫 斯基中尉和库库鲁扎任副主席,多夫加纽克和云尔琴科 任书记,戈洛夫科任司库员。

乌克兰东北地区拉达的成员分成了四个活动小组: 文教组、政治宣传组、基金组和军事组。文教组的成员 同时也加入到合唱戏剧小组《班杜拉(乌克兰弹拨乐器之 一种)》,组长是库库鲁扎。库库鲁扎本人还是乌克兰杂 志《作物》的编辑。乌克兰东北地区拉达主持了李森科 逝世五周年学术晚会,每年都组织盛大的节日来纪念诗 人舍甫琴科。

政治宣传组组织讲座、宣传音乐会和演出。除了哈 尔滨以外,该组成员还沿着中东铁路站举办讲座和报告,让乌克兰自由运动的形式和发展前景变得明朗起来。

1917年11月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中央拉达成立,得到 了哈尔滨及整个东北地区乌侨的积极响应。乌克兰东北 地区拉达向中央拉达发去电报,对中央拉达的成立表示 拥护,并宣称东北乌侨不再受其他政府的管理,只服从 乌克兰中央拉达的命令。1917年12月10日,乌克兰东北 地区拉达举办隆重的晚会,庆祝乌克兰中央拉达成立,近千人出席晚会。

特瓦尔多夫斯基

1918年1月22日,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远东 地区乌侨回到祖国的问题更加现实化。1918年4月7日至 12日,在哈巴罗夫斯克举行的乌克兰远东大会上重点讨 论了该问题。大会结束后,由中尉特瓦尔多夫斯基率领 的乌克兰东北地区拉达代表团前往基辅。1918年5月,抵达基辅的特瓦尔多夫斯基会见了乌克兰外交部长多罗 申科。特瓦尔多夫斯基向多罗申科提交了远东局势报告 和乌克兰东北地区拉达备忘录。报告包括提案《应委派 乌克兰领事常驻国际城市哈尔滨》。

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将霍尔瓦特委托中尉特瓦尔多 夫斯基转告乌克兰政府,他将按照乌克兰政府的指示“ 竭尽全力”工作。

特瓦尔多夫斯基代表团的基辅之行可认为大获成 功,根据乌克兰与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签 订的和平条约规定,俄境内乌克兰东北地区拉达主席享 有保卫乌克兰公民权益的领事全权。根据这项规定,乌 克兰外交部在哈尔滨设立了乌克兰驻远东地区领事馆,并任命特瓦尔多夫斯基为领事馆的领事。

1918年8月,特瓦尔多夫斯基在远东地区展开积极 的活动。他出席了1918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在符拉迪 沃斯托克举行的第四节乌克兰远东(特别)大会。大会 通过了远东地区乌克兰领事的权利和权限应符合国际标 准的单独决议,废除其管理远东乌侨政治生活的权利。

特瓦尔多夫斯基作为乌克兰驻远东地区的领事的活 动变得十分复杂,无论是西伯利亚临时政府,还是后来 取代它的由海军上将高尔察克统领的全俄临时政府,均 不承认乌克兰是一个独立的国家。

然而,西方列强的代表,特别是法国对西伯利亚和 远东地区的乌克兰问题十分关注。盟军司令扎年将军曾 与乌克兰领事特瓦尔多夫斯基进行会谈,对组建4万人 乌克兰远东军团的计划表示赞许。

乌克兰满洲地区拉达和乌克兰领事馆做出的最重 要的一项活动就是登记乌克兰人口,发放相关文件和身 份证。当时这种特殊的证件被称为乌克兰护照,用乌、英、俄三种语言发行。依照乌克兰人民共和国与俄罗斯 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和平条约所规定的权利,俄 境内乌克兰区拉达享有执行乌克兰国家领事机关职能的 权利。

领事馆

哈尔滨报纸《作物》(1918年10月5日第27刊)发 表了公告,上面写道:“由乌克兰政府任命的乌克兰驻 哈尔滨领事馆已到任就职。所有乌克兰人可到领事馆登 记并领取护照,此护照取代了之前乌克兰拉达发放的 证明。请于今日10:00至11:30去新城交通街598号楼 (电话491)办理。或于今日12:00至14:00去军官大 街乌克兰拉达大楼(前霍尔瓦特中学)办理。每周一、三、四晚5:00至7:00乌克兰拉达大楼均可办理。” (照片3)。

特瓦尔多夫斯基向乌克兰外交部汇报了领事馆财政 拮据。相较其他国家的领事馆,位于交通街的乌克兰领 事馆办公大楼看起来相当的简陋。据历史学家介绍,如 今很多的建筑上都有那个时期外国驻哈尔滨领事馆的纪 念铭牌,据统计,这样的牌子共有16个(加上乌克兰有 17个)。

乌克兰连

中东铁路一带驻扎的军队中有不少乌克兰士兵和军 官,他们积极融入到了当地乌克兰人的社会生活。1917 年7月16日,中东铁路局民政帮办阿法纳西耶夫将军的 副官特瓦尔多夫斯基中尉,阿穆尔州边防军军医莫佐列 夫斯基,少尉古巴里和12名士兵被选为乌克兰东北地区 拉达的组成成员。

在乌克兰东北地区拉达首届立宪大会上,军事组代 表特瓦尔多夫斯基中尉做了“关于让东北地区不同俄部 队的乌克兰士兵组建乌克兰连”的报告。组建该分队得 到了阿穆尔州总司令——哈尔科夫人佩列韦尔泽夫将军 的批准。

最终,在特瓦尔多夫斯基中尉的指挥下,保卫中东 铁路的部分乌克兰士兵被编入舍甫琴科乌克兰独立连,成员超200人,听命于乌克兰东北地区拉达。阿穆尔州 边防军从哈尔滨总部大楼里划出了一间办公室作为乌克 兰第一连的总部,容纳士兵的兵营则位于军官大街。

纪律严明的乌克兰连在很短的时间内治理了俄罗斯 军队惯有的混乱性,成为所有哈尔滨驻防军队中拥有良 好秩序和纪律的典型模范,并完成了当地指挥部委派的 特殊命令。

自1918年1月起,乌克兰军人逐渐从远东地区离开 回到祖国。乌克兰连因立下特等功而受到褒奖,赢得了 带武器回家的权利。哈尔滨车站举办了隆重的欢送仪 式,中东铁路局和中国指挥部代表列席。后来,该连的 乌克兰军人积极投身于为乌克兰人民共和国独立和自由 而战的一系列的战斗中去。

除了常备军,在哈尔滨及整个东北还有一支名为《自由哥萨克》的志愿军,这支民兵部队由1917年在乌克 兰自发成立,以“保卫乌克兰人民自由”为口号,是一 个为了摆脱当时乌克兰随处可见的逃匪而组建的农民自 卫组织。该志愿军隶属乌克兰东北地区拉达,军队为其 士兵定制了单独的服装。

合作社

分布在哈尔滨及东北地区的服务于中东铁路沿线 一带的乌克兰合作社,为乌克兰广泛的社会活动提供了 物质基础,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他们的口号是“自给自 足”。1919年,哈尔滨《同心协力》合作社和《路途》 合作社计划在哈尔滨召开乌克兰合作社运动大会,关于 此次大会召开的资料已丢失。

霍尔瓦特

在中将狄米特里·列奥尼德维奇·霍尔瓦特管理中 东铁路局的17年间,共修建铁路1726.5公里,设有75个 火车站和112个会让站。霍尔瓦特十分受人尊重,哈尔 滨和中东铁路沿线一代的人们常常称他为“幸福的霍尔 瓦特”。

常有消息称,霍尔瓦特的姓氏说明他的祖先来自奥 匈帝国,但很少人提起霍尔瓦特是乌克兰人的身份。

霍尔瓦特出生于1859年7月25日乌克兰克列缅丘格 市(泼尔塔瓦州)。他的父亲是塞尔维亚—乌克兰人,出生在赫尔松州的地主家庭,是一名职业军人。他的母 亲是特级公爵戈列尼谢夫-库图佐夫的直系后裔。1878 年,霍尔瓦特从军事工程学校毕业;1877年至1878年,参加土耳其战争;1885年,从圣彼得堡尼古拉耶夫军事 工程学院毕业。霍尔瓦特曾在里海东岸铁路工作,1895 年至1899年,他成为中东铁路乌苏里段的队长,领导绿 乌克兰人。1899年至1902年,霍尔瓦特担任中亚(前高 加索军区)铁路局局长。

1902年,霍尔瓦特被任命为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许多在里海东岸铁路工作的乌克兰人也跟随他一起来到 了满洲。作为中国东部铁路局长,中将霍尔瓦特表现出 了卓越的领导才能,在工作关系中展现出民主化的特 点。重要的是,霍尔瓦特总是帮助乌克兰人在各方面的 创举:1907年,正式批准设立哈尔滨乌克兰俱乐部,这 在当时的俄罗斯帝国属首例;1918年,他划拨了一块土 地用于乌克兰民族之家的建设。霍尔瓦特维系着与乌克 兰满洲地区拉达的代表、乌克兰领事特瓦尔多夫斯基的 联系,并试图通过特瓦尔多夫斯基与乌克兰人民共和国 建立接触。

霍尔瓦特的妻子卡米拉·阿尔贝托夫娜·霍尔瓦特 (娘家姓伯努瓦)在哈尔滨和东北地区发起大型的慈善活 动。她是一名优秀的画家、作家(小说《爱的胜利》,1937 年出版于上海),是一位富有爱心和同情心的人。

每当乌克兰人向霍尔瓦特提出请求,他都不会拒 绝,霍尔瓦特说:“噢嗬,你们把我当成谁了!我的祖 辈,我的爷爷和父亲都娶了乌克兰女人,所以你认为,我的身体里留着哪个民族的血液?” 霍尔瓦特的行政 助手阿法纳西耶夫将军也对乌克兰人十分关心:他的母 亲是乌克兰人,他年轻的时候曾在彼得罗夫斯基要塞服 役,并在那里结识了被流放的舍甫琴科。舍甫琴科给阿 法纳西耶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影响了他的一生。

1917年,霍尔瓦特被任命为中东铁路地区临时政 府政治委员;1918年,他成立中东铁路临时政府;1919 年,担任远东沃洛格达政府全权代表。1919年7月25日 发表的《卡拉汉对华宣言》宣布,布尔什维克政府将中 东铁路无条件归还给中国政府。宣言发布后,霍尔瓦特 卸下在哈尔滨的一切事物迁居北京,担任北京中东铁路 公司的顾问,于1937年逝世。

黄山公墓

1958年葬在哈尔滨公墓(位于乌克兰教区波克罗夫斯 基大教堂旁边)的所有遗体被转移到了黄山公墓,墓碑上 可以看到很多乌克兰姓氏,例如:博伊科、邦达连科、格拉德切克、格里先科、达维登科、津琴科、伊格纳坚科、科罗柳克、利特维年科、奥赫列缅科、帕夫利琴科、皮库尔、皮斯科、帕纳修克、波列修克、拉延科、拉斯纽克、塔拉先科、特卡琴科、切博塔尔、舍甫琴科等。

关于公墓的信息并不全面:1945年,所有有关哈尔 滨俄侨和乌侨的资料都被运到了哈巴罗夫斯克市档案 馆。以下是几位著名的哈尔滨乌侨的姓名、出生与死 亡日期:戈迪恩科,1874年3月30日生于赫尔松州巴尔 塔市,1925年10月12日死于哈尔滨;戈罗沃伊,1881年 生于波尔塔瓦州加佳奇县戈罗沃伊农庄,1939年1月3日 死于哈尔滨;卡尔梅柳克-卡缅斯基,1858年生于卡扎 京,1932年死于哈尔滨;莫佐列夫斯基,1862年4月1日 生于切尔尼戈夫州格卢霍夫斯科县图里格洛夫村,1940 年7月3日死于哈尔滨;奥帕德奇,1872年1月29日生于 切尔尼戈夫州格卢霍夫斯科县罗托夫克村,1934年12月 31日死于哈尔滨。

站在这块哈尔滨乌侨们最后的安息之地,不由得让 我们陷入沉思:我们的同胞,在那时的命运是如此的多 舛和戏剧性啊!他们从久居之地离开,来到了千里之外 的异国他乡,找到了一份工作,安置了家业,尽可能的 过着有价值有文化的生活,然后相爱、生子……

这些来自乌克兰的人们值得我们缅怀,特别是那些 伟大的先人——中将霍尔瓦特、乌克兰领事特瓦尔多夫斯 基、乌克兰同乡会主席库利亚布科-科列茨基教授……这些 100多年前来到这座美丽城市的同胞们,为城市建设做作出 了巨大贡献,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称他们为“哈尔滨乌侨”。